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宗时期(762—779年),原名永泰寺,宋大观二年(1108年)奉敕改为天宁禅寺。寺院鼎盛时期沿中轴线自南向北曾建有牌坊、天王殿、重门、前室、塔、后殿,是一座布局严谨、规模可观的寺院。宋、元、明、清古代均进行过不同程度修葺。
凌霄塔
寺内的凌霄塔始建于唐,宋金时大修,现为宋代遗存。1988年凌霄塔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恢复了寺院的山门、石桥及牌楼。
关于凌霄塔的名称,在元、明、清时期重修碑文、史志均称之为“木塔”,显然是根据古塔的材质称呼的。1982年,古塔地宫中出土的宋崇宁年间的石函铭文中却称其“慧光塔”,其塔名或出自于《无量寿经》“慧光明净,超踰日月”的记载。除“木塔”和“慧光塔”二名之外,现在的资料中都称之“凌霄塔”,则是根据碑文中“宝塔凌乎霄汉”的记载,“凌霄”是形容塔的高大雄伟之貌。
凌霄塔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塔高40.98米,为古郡之巨观。因其上半部全为木构,故又俗称“木塔”。凌霄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共分九层,矗立在八角形台基上。塔身一至三层砖构为宋代在唐塔的残址上重修,四层以上的木构部分为金代重建。
据文献记载,木造楼阁式塔盛行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我国保存下来的木塔为数甚少,纯木构塔仅有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米,建于辽代)和甘肃敦煌慈氏塔;半木构塔为甘肃张掖木塔和正定天宁寺凌霄塔,而凌霄塔在建筑年代上比张掖木塔早近千年。
凌霄塔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保存了塔心柱结构形式。塔心柱是我国古代木塔构造的古制,对塔的稳定极为有利。我国最早建造木塔时,大多用中心柱作为塔身的骨干,其结构方法是以巨大的木柱自塔顶贯通全塔,直入地内,各层均用放射式横梁支撑。这种塔心柱结构形式在早期建造的木塔中屡见不鲜,而现存实物中极为罕见。凌霄塔虽为半木构塔,中心柱未能直插入地,但仍可以看出塔心柱的结构形式。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中曾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种结构方式。”
关于这座古塔,《宋史·方技传》中这样记载:宋朝时,真定有个名叫怀丙的高僧,他不仅通晓佛法,还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匠师。木塔中心柱因年深日久而朽坏,造成塔身向西北倾斜,许多工匠都束手无策。怀丙认真观察并细心测量了柱的长短,又另制新柱,让工匠把新柱吊到塔上,然后屏退众人只带一个助手进塔关门,过了好久,他把柱子换好走出塔门。“怀丙换柱”的故事至今仍在正定一带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