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




文旅资源
非遗传承
所在位置:  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 >>  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修身养心,古老乐器传承千年
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2022/6/24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埙,距今已有七千年历史

埙,源于新石器时期,已有 7000 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埙由被誉为华夏民族之人文始祖春皇伏羲所创。也有人推测,埙起源于古人狩猎的“石流星”。其实,先民多为穴居或露宿,很容易发现风吹洞穴时发出声音的现象,当先民的音乐才能遇到制陶技术,埙的产生便成为必然。

埙的材质与生成集金木水火土五行于一身,音色古远、苍劲、高雅、幽而喧喧然,古人称其为“立秋之音”。吹起它时,幽深哀婉的音色仿佛从远古飘来。初闻其声,沧桑旷古;常闻其声,心静若止。独特之音,被文人墨客和高士隐者所钟爱,藉以陶心怡性,修养身心。

      历史上,埙被广泛应用于历代宫廷、太常寺及各地文庙,亦被佛家、道家等宗教艺术所吸纳。民国初年,礼乐消失,埙最终淡出公众视野,隐没于民间,仅靠少数民间爱好者艰难传承,太古之音濒临绝响。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于连军说,埙在保定之所以传承的好,是因为“当年保定作为直隶省会,历任总督都要修缮完备礼乐,这对埙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且保定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白洋淀边、易水河畔、清真寺街等均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埙出土,这也为对于埙历史文化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于连军

到了清代,李鸿章到直隶任总督的第二年奏请襄修《畿辅通志》,志局设在莲池书院。其中有一位编修吴浔源,字棠湖,这位吴棠湖,便是迄今所知,历史上唯一一部埙学专著《埙谱》的作者。吴棠湖的埙学研究和埙谱的创作都是在修志期间完成。后来,民国“文治总统”徐世昌作序并刊印《棠湖埙谱》,更是促进了埙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如今,《棠湖埙谱》为保定陶埙艺术馆的镇馆之宝。

民国时期,关于埙的记载,有书称“此器已失传”,但埙在部分地区一直具有留存。民间的一些文人墨客为了自己的修身养性依然在对埙进行使用,但因不涉及礼乐,便一直未被记载。而保定的埙文化,自吴棠湖以后,传承脉络清晰有序,吴棠湖传段中甫,段中甫传尹诚奎、吴明阳、于春林,吴明阳、于春林传于连军。

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
Copyright 2019 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245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