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




文旅资源
非遗传承
所在位置:  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 >>  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西街撵花
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2020/4/10

撵花是河北省临漳县西街的传统民俗舞蹈。撵花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每逢春节、庙会,临漳城到外闹社区,惟独西街一无所有,居民们都感到脸上无光。为了给西街争口气,在西街以卖水饺为生的开封人刘子东,把自己知道的撵花中的小故事教于当时的西街村人王孟华(第一代)。从此,撵花便成为西街独有的传统民间艺术。

撵花舞队一般为一男一女组成一出戏,扮成近似戏曲中的人物,并以戏曲剧目里的角色命名。如《千里送京娘》即赵匡胤(红脸)和京娘;《打渔杀家》即萧恩和萧桂英。还有《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牛魔王"等。人物按剧目所需,手执必要的道具,但无严格要求。舞队中除众多戏曲人物外,还有老道、包奎、傻小子(脖子挂一装水夜壶)、琉璃鬼(花头)、丑婆等。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撵花的活动时间主要在农历正月。每年正月初一拜完年后,即集中排练,在领头的指导下,舞者都要练习走"圆场步",要求走得快、稳、漂,行如流水一般。"琉璃鬼"则要选择腰、腿灵活的少年进行各种技艺的训练。撵花表演分"串街"和"打场"两种形式。串街舞队成两路纵队,领头手持令旗在舞队之前。琉璃鬼随后,面向舞队走"半蹲平步",手执铁链倒退行进。老道、包奎在舞队最后面(花尾)。老道手执拂尘走"跛子步"。其余舞者大都按戏曲人物排列,男女相间,均走"小碎步"跑"编篱笆"队形。此时乐队用管乐演奏,小镲随管乐队敲击。舞队走各种队形,如"珍珠倒卷帘"、"卷白菜心"、"二马分鬃"、"长蛇脱裤"、"八字"等。此时,琉璃鬼可随意在场中央舞蹈并与舞队中的丑角做些风趣滑稽的即兴动作。打场表演时,其他角色绕场走"圆场步",琉璃鬼和丑婆的表演是整个活动的高潮。主要特色动作有钻凳子、钻桌子、头顶油碗灯、跪行、卧、翻、滚等,在桌子上则做"凤凰展翅"、"探海"、"金鸡独立"等,待丑婆、琉璃鬼配合表演"大推磨",乐队伴奏速度加快,领头高举令旗,打场结束。撵花吹奏的乐曲多为抬花轿、快赞子及其他民间乐曲。由于许多角色为即兴表演,故乐曲的长短、速度、强弱由演奏者紧密配合表演。

撵花习俗从产生至今从未间断,一直在西街村传沿下来,每有撵花表演,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兴高采烈、有滋有味的争相观看,甚是喜庆和热闹。


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
Copyright 2019 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245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