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




京津文旅
北京
所在位置:  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 >>  北京
新常态下 文化创新如何助推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实现
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2016/1/11

    新年伊始,经济新常态下,行业聚变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1月9日,“2016第十三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论坛系列活动围绕“中国精神与文化创新”进行,来此国内外几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方略,以及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实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陈少峰:文化企业要坚持内容为王

  就文化创新如何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并实现有效落地,陈少峰现场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同样围绕“内容为王”更要坚持做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定位整体化,“现在思考互联网模式的时候,不仅仅考虑互联网新的模式和理念,还要找到在互联网生存的工具”;第二是思维反向化,需要聚焦新的生活方式,重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以好玩、好看、好用,包括体验性和娱乐性等来重新定位文化产业的内容及其相关要素;第三是生产众创化,与有限的大IP相对应的是众创时代内容生产的大众化,因此需要自觉培育IP,合理分工有效参与IP创作;第四是内容平台化,通过平台自制内容或是平台与内容间的有效合作,从而推动两者双赢;第五是品位中道化,“文化企业保证大众的立场,适当的增加内涵或者是品位的提升”;第六是表达国际化,通过内容生产标准的国际化,从而在国际交流和文化竞争中凸显中国特色与中华文化精神;第七是打通线上线下产业链推动收入多样化;最后一个是产业聚集化,通过良性的产业结构整合与合作,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陈 刚:工业4.0 数字服务化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在“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4.0道路上,“互联网+”无疑将成为重要的平台工具,在着力突破制造装备提升、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重点领域的同时,服务型的市场的重要性也将更加凸显,“由于智能化很多不再需要人的生产,文化的需求也将变成最大的优势,人人会参与到文化的生产过程中,文化产业有可能进入数字时代”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现场这样谈到。随着全球文化产业市场的不断开放与个性化需求的不断融合,传统加众筹加个体等周边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衍变,陈刚表示,围绕互联网的优质内容生产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归根到底还是要依托服务平台。而技术革新与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也会从根本上影响到今后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花 建: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培育一批是世界级的文化企业家

  在花建看来,今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世界级的文化企业家,而这些企业家不仅需要有极好的行业导向意识,极强的创业激情,综合性的技术、模式、文化、制度创新能力,以及坚定的执行力与特色鲜明的个性。此外,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提升这一研究课题,花建提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决策者和企业主导者要具备相当的冒险精神,区域发展更打破数字信息壁垒,搭建国际化的信息交易枢纽,重视产业智造,推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刘 正:重视器物之美 手工造物回归传统文化价值

  期间,中国美术学院副书记刘正就“道内器外:传统造物与设计创新”这一主题现场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并谈到道器是中国求索的命题,也是中国精神和文化文化的主题。就目前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不断消逝这一现状,刘正坦言重新唤醒中国传统的器物创造方式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同时结合日本学者挽救传统手工民艺运动助推日本经济转型,并使之成为21世纪传统手工造物的引领者为例,坦言“我们今天面临的危机和日本当时的情况有共同的情况,日本的器物观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器物发展的过程中却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特色”,呼吁重视器物之美以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价值回归。

  丁 方:国际商业交流活动需要突破的五大问题

  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丁方看来,目前在国际重大商业开拓与发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依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意识形态的问题,第二个是历史的包袱犹存,第三点冷战思维尚未完全消除,第四是国内外企业文化依旧存在重大的差异,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在企业文化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第五点区域发展不平衡。对此,丁方坦言,我们要重新探讨中国精神走出去的文化战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整合东方经典资源,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林 一:文化走出去要做好顶层设计 培养文化消费受众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走出去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仅需要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文化消费,更需要通过精准的细分市场、持续深入的国际受众研究与准确定位来稳步提升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一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合理的顶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资源和资本、人才的流向,我们更应该通过研究相关市场行为、艺术创造、文化消费主体等,围绕文化精粹,逐渐培养文化消费的潜在受众,分层次地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国际范围的东方文化消费。

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
Copyright 2019 华体网页版,华体(中国)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24522号-1